欢迎来到精优文库网!

关于高校思政工作心得体会

文章来源:网友投稿 时间:2024-03-06 15:00:14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校思政工作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关于高校思政工作心得体会

关于高校思政工作心得体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固本铸魂的重任。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性,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明确提出“八个统一”的方法论指导。2022年4月,***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由此可见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学校思政课教学的相关文件,逐步凸显其科学性、人文性和学生主体性等价值趋向,提升思政课的引导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一、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科学向度

知行统一是思政课教育价值的理想境界。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知、信、行”自觉统一的前提是对“知”的科学性信服,这是政治信仰信念坚定与否的前提。思政课的科学性在其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就是讲道理,用科学理论使学生折服。

第一,思政课需形成“以理服人”共识。思政课的学术深度、广度和学术含金量不亚于其他任何一门哲学社会科学。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将其蕴含的科学理论讲授好,讲深、讲透。思政课教学以学理支撑政治,以真理引领价值,理直气壮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科学认识基础上增强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在严谨的学术训练中坚定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是创造性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对此,思政课不仅要厘清马克思主义“如何看”的世界观,还要讲好“怎么办”的方法论。***总书记在谈到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时强调,“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三个“不能”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要求思政课要实事求是地讲学理。此外,讲学理也体现在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点上。

第二,课程内容的学理供给更加科学。按照“大中小一体化”原则,学校各学段的思政课内容更加科学。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据,将课程分为四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按主题分为“自我认识”“我与自然”“我与家庭”“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建构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体系,更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把科学精神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课程内容设置包括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的整体框架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四个模块;
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三个模块;
选修课程包括“财经与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三个模块,作为对相关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进一步拓展。本科阶段,学校需开设四门思政课外加形势与政策课程。总之,各级各类学校多维度满足大中小学不同阶段学生的理论需要。第三,教学过程注重晓之以理。思政课的晓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论视野更加宽广。思政课教师注重采用历史与当代、国内与国际、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引导学生站在理论的高度正确认识人生、国家和世界的重大社会问题,自觉把个人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二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与研读经典原著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置于时代需要,改变以往拘泥于只言片语、断章取义地引用,注重对思想精髓和精神实质的把握。三是注重挖掘学习内容中的学理、政理、事理。以学理支撑政治、从知识延展价值和方法是政治自信的底气,政治认同建立在清醒的理论认知上。讲好理论就意味着要以核心概念为中心,多视角、多维度、多层面地揭示概念问题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让学生清楚“基本原理的理论内涵、理论意义是什么,基本方法的技术要领、运用技巧是什么,价值取向的实践指向、实践要求是什么”。学生唯有在科学知识的学习中锻炼其理论思维能力,在严谨的学术规范训练中坚定其理想信念,才能开阔视野、解放内心,从而变强大。思政课教学改革由以往的政治性强、学理性弱转向学理性和政治性相统一,这是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向度。

二、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人文向度

***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有仁爱情怀,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心中始终装着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突出人文关怀,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中增强人文情怀。新时代,思政课坚持守正创新的改革原则,“课程思政”“大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等理念的提出和具体运用,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亲和力和针对性等方面不断彰显思政课的人文价值。首先,教学目标的人文情怀应增强。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表述由之前的知识、能力和情意目标发展变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再到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这些话语变迁的背后体现了思政课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人文情怀。其次,教学内容的人文情怀应增强。思政课要“更加注重文化中的价值引导,关切文化在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中的影响和作用,发挥文化在坚定理想信念、道德观念和法治精神中的效用”。以文化人内容的选择更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学生上思政课可以讲自己的故事、讲自己身边的故事,新时代思政课也因此成为温暖人心的课程。再次,教育效果的人文情怀应增强。在小学、中学、大学阶段,思政课均增加或强化了崇尚生命平等、善待生命、珍爱生命以及享受生命的教育。思政课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为教学起点,更加重视唤醒学生的好奇心,提升其发现问题的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思政课讲公民的责任义务和讲公民的权益相统一;
讲国家的繁荣富强和讲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相统一。思政课教师只有把抽象的原理、宏大的政治叙事转化为生动的道理和实用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认知上的偏差得到转化、行为上的不足因此得到纠偏,真正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思想的伟力。可以说,人文情怀的增加,有助于激发学生向上向善。

三、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体向度

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其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入耳入脑入心”。

第一,教学过程彰显学生主体地位。首先,凸显学生主体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不仅是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必备的素养,也是普通人的生活工作所需。尤其在信息社会,我们每天都被诸多良莠混杂的信息所包围。思政课教学应以问题为抓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学生问题意识包括质疑习惯、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缜密地分析问题,这些都是思政课应高度关注的。其次,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思政课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体验式、案例式、启发式、讲故事、合作探究式、议题式、大概念式、单元式、翻转式、活动型教学等方法,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再次,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铸牢学生主体地位。当前,人格平等、道德上相互促进的亲和型、教学相长型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思政课教师既从理论上讲世间的真善美,也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真善美可以传染,教师向美向善、乐观自信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将这种正能量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还有利于形成美的校风、院风、班风。

第二,教学方式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在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互动中体现学生主体性。针对思政课教学班级人数多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以小组为单元的合作学习方式,如组内合作看书、合作看视频、合作写作业,然后再进行全班分享交流的方法,这种方式比较受学生欢迎。当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时,自然会由“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会学、学得好”转变。其次,评价方式彰显学生主体性。思政课评价目标上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以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评价内容上从偏重应试成绩转向注重学生多种表现,从只看课堂表现到关注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学习过程;
评价功能上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

总之,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坚持守正创新,在守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同时,通过改革凸显思政课的科学性、人文性、学生主体性的价值趋向,在落实政治性和学理性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统一、国家需要与个体需要统一等方面迈出了改革步伐,使教的供给与学的需求适配性明显增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只有坚持改革,方能既有政治的高度,更有理论的深度、历史的厚度、情感的温度。这有助于为思政课培育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还使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学生的获得感和教师的成就感也因此得到大大提升。

推荐访问:关于高校思政工作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高校 思政

本文来源:https://www.windowchina.cn/xindetihui/71120.html

推荐内容